中國的黃金歷史與現狀








2010-07-07 09:59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征,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于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 。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歷史原因:


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并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并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


但在漢朝以后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于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后,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蕩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于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


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后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


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


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制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8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折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于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于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圓券4元。


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9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


194810月初,由上海 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后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


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臺灣。19491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臺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于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 銀元3000萬元;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 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余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臺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后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于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于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中國社會大眾需要對黃金理念與投資意識的大補課,迫切需要彌補中國社會與大眾在黃金意識層面的大斷層,中國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


截止2005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折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


150/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中央銀行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的比例(截止20055月)


1噸黃金折合 32150.7盎司


600美元/盎司計算


1噸黃金價值為1929.04萬美元


1噸黃金價值為1.543億元人民幣


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增長示意圖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


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折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


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約占世界探明儲量的比例表


2004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


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陜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占全國產量的30.38%


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


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5000噸,約占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28年。


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


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后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


200210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


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制品。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


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臺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后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后,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原文出處:金拓網


 


高雄市黃金回收、屏東縣黃金回收


 咨詢專線:0913-403-436 王小姐


 






 店址:屏東市豐年街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屏東黃金回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